查看原文
其他

治疗未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型翼点入路

2015-02-25 泽铭 神外资讯

Ref: Caplan JM, et al. Neurosurgery. 2014Jun;10 Suppl 2:200-6; discussion 206-7.


翼点入路是广泛应用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的经典入路。但该入路存在缺点,包括术后颞肌萎缩和面神经额支的损伤。美国马里兰州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的Justin M. Caplan等改良标准翼点入路,采用较小的切口及小骨窗获得与标准翼点入路相似的手术通道,避免上述手术并发症。改良的翼点入路称为微型翼点入路。(MPT)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6月的《Neurosurgery》。


手术患者经严格的筛选,入选标准包括:1中动脉动脉瘤、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眼动脉旁动脉瘤;2未破裂动脉瘤;3排除瘤内血栓形成的动脉瘤(图1、2)。MPT入路的主要改良点如下:1体位:与标准翼点入路类似,将患者手术侧肩部垫高;根据动脉瘤位置调整头位,使需暴露的术野位于最高点;2切口起自颧弓根部上方1cm至颞线内侧1cm处,紧贴发际线后方;3头皮和颞肌一起剥离形成肌皮瓣;严格止血而不使用头皮夹;4选择额骨颧突下方和切口下极两处钻孔;5充分牵开皮瓣,尽量扩大骨窗,其边缘超出切口的边界,以增加手术空间。



图1. MPT入路手术示意图,显示皮肤切口、骨窗和动脉瘤暴露范围。Skin incision,头皮切口;Optic n.,视神经;Initial bur holes,钻孔;Inf. & sup. temporal lines,颞下线及颞上线;Post communicating a.,后交通动脉;Middle cerebral a.,大脑中动脉;Ophthalmic a.,眼动脉。



图2. MPT的入路通道。Surgical corridor via MPT approach,微型翼点入路所获得的手术通道;Ant. Cerebral a.,大脑前动脉;Post. Cerebral a.,大脑后动脉;Ant. choroidal a.,脉络膜前动脉;M2 branches (Sylvian fissure middle cerebral a.),位于外侧裂的大脑中动脉M2分支。


共纳入72例患者,施行74次MPT开颅手术,处理82个动脉瘤。患者中,女性占76%,年龄24~87岁,平均56岁。74次手术中,67次处理单个动脉瘤,6次处理2个动脉瘤,1次处理3个动脉瘤。其中,夹闭69个动脉瘤(84.2%),包裹11个动脉瘤(13.4%),2个眼动脉旁动脉瘤(2.4%)位于硬膜外。82个动脉瘤中,36个(44%)中动脉动脉瘤,22个(27%)后交通动脉动脉瘤,22个(27%)眼动脉旁区动脉瘤;此外,有1个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和1个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。动脉瘤体积1~14mm,平均5.45mm。住院日2~20天,平均3.96天。术后随访5-1618天,平均421天。


2例术后切口感染行切开引流术。71例(96%)颞肌未萎缩或轻度萎缩。10例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:6例眼动脉旁动脉瘤患者视神经功能障碍;1例多发中动脉动脉瘤中动脉区脑梗死;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;1例既往接受过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出现对侧脑梗死,给予抗凝治疗后,并发硬膜下血肿;1例癫痫发作;1例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。4例患者出院后发生手术晚期并发症:2例术后感染,再次手术;2例术后癫痫发作。


该研究表明,MPT入路治疗未破裂前循环动脉瘤,具有以下优点:提供类似标准翼点入路的手术通道,手术切口小,颞肌损伤小,对容貌影响小,切口不适症状轻,术后恢复快,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。因此,处理中动脉和床突上、颈内动脉分叉近端的未破裂动脉瘤时,MPT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标准翼点入路。


(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泽铭编译,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)



《神外资讯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如希望转载,请联系“神外助手”。请各微信公众号、网站及客户端尊重《神外资讯》版权,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“神外资讯”。《神外资讯》,欢迎您转发朋友圈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